思茅松毛虫,思茅防治松毛虫
思茅松毛虫(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)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,是松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。
分布:思茅松毛虫在全国分布于江西,福建,台湾,云南,广东,广西,浙江,安徽,湖北,湖南,贵州,四川等,在安徽省分布于皖南马尾松黄山松生长区域。
寄主与危害:思茅松毛虫寄主包括思茅松、云南松、华山松、马尾松、黄山松(台湾松)、海南五针松、雪松、金钱松、黑松、落叶松、海岸松等。幼虫取食松针,严重发生时,将成片松林的松针取食殆尽,形同火烧。
形态特征:
成虫:雄蛾体长22~41mm,翅展53~78mm,棕褐色至深褐色,前翅基至外缘平行排列4条黑褐色波状纹,亚外缘线由8个近圆形的黄色斑组成,中室白斑明显,白斑至基角之间有1肾形大而明显黄斑,体色较雌蛾深。雌蛾体长25~46mm,翅展68~121mm,黄褐色,近翅基处无黄斑,中室白斑明显,4条波状纹也较明显。
思茅松毛虫,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,又名褚色松毛虫,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昆虫,以松针为食。成虫雄蛾体长22~41mm,翅展53~78mm,棕褐色至深褐色;雌蛾体长25~46mm,翅展68~121mm,体色较雄蛾。
卵:近圆形,咖啡色,卵壳上具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,中间纹两侧各有1咖啡色小圆点,点外为白色环。
幼虫:幼龄幼虫与马尾松毛虫极相似。1龄幼虫体长5~6mm,头部橘黄色,体红色,有黄绿色花纹,思茅防治松毛虫,胸部第一节有两束长毛束,犹如两只角。2~4龄幼虫斑纹及体色更为清晰。5龄幼虫头部仍为橘黄色,中、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丛,其间有一束橘黄色毛,前胸每侧有两束长毛,尖端为白色。老龄幼虫体增长,体色为黄褐色。
幼虫:幼龄幼虫与马尾松毛虫极相似。1龄幼虫体长5~6mm,头部橘黄色,体红色,有黄绿色花纹,胸部第一节有两束长毛束,犹如两只角。2~4龄幼虫斑纹及体色更为清晰。5龄幼虫头部仍为橘黄色,中、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丛,其间有一束橘黄色毛,前胸每侧有两束长毛,尖端为白色。老龄幼虫体增长,体色为黄褐色。
5月下旬羽化,6月上、中旬出现第1代卵,6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,8月下旬结茧,9月中、下旬羽化,9月下旬开始产卵,10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,
蛹:长椭圆形,初为淡绿色,后变栗褐色,长32~36mm,雌蛹比雄蛹大。
松毛虫,是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。幼虫具长毛,中、后胸有毒毛。末龄幼虫体长47至100毫米。体色有棕红、灰黑、黑褐、烟黑、灰褐等色,花斑明显成不明显,两侧有长毛,全体满布白、黑、棕色长毛或短毛。成虫呈枯叶色,。
生物学特性:思茅松毛虫每年11月以2~3龄幼虫在林下灌木丛上越冬,次年3月上旬开始上树取食为害,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在林下灌木丛上结蛹,盛期在5月中旬。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于林下灌木小枝或叶片上。第1代幼虫6月底到7月为害,幼虫发育时间短,取食快,食量大,常造成严重损失。8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结茧化蛹。幼虫善爬行,在林内外灌木杂草丛中结茧,少数在幼树下针叶上结茧。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产卵,卵产于针叶上,幼虫初期群集为害,以夜间取食为主,6龄后食叶量猛増,昼夜可以取食。成虫多于每天18:00~22:00羽化,夜间活动,有趋光性。第2代幼虫9~11月为害,11月底以4龄(少数5龄)幼虫越冬。天敌同马尾松毛虫,在卵及蛹期寄生率可50%。
防治方法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